[ 作者:昆明政协 发布时间:2012-12-19 20:29 来源: ]
为贯彻落实市委第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市“两会”精神,积极推进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2月29日至3月5日,市张建伟常务副主席带队,市政协副主席林怡平,副巡视员张辉,副秘书长刘志军,五华区政协、官渡区政协、寻甸县政协、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及市政协办公厅、城环委、联络委等有关同志一行14人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怒江州、迪庆州维西县对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学习考察。学有所获,教育启发很大,对我市北部县区生态保护,很有借鉴作用。
一、怒江州和维西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
(一)怒江州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
怒江州境内地域辽阔,容纳了寒温性、暖热性等植物类型,成为地域性植物类型组合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己知的高等植物200多科、600余种。林业用地面积1819.7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9%。农民人均拥有林地面积42亩,其中集体林地18亩。用材林树种以冷杉、云南松、云杉、铁杉为最多,珍稀名贵树种有红豆杉、秃红椿、楠木、琪桐、紫檀、香棒等。列入国家保护植物42种。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中药材资源356种。怒江州境内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总面积为39.9758万公顷,其中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前身为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2.3864万公顷,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为73426 公顷。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28种、矿点294个,其中小型以上矿床27处,主要金属矿有铅、锌、铁、铜、锡、钨、金、汞等。兰坪县金顶凤凰山铅锌矿床,在6.9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探获铅锌储量1645万余吨,占全省铅锌总储量的68.5%,是中国己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特大铅锌矿床之一。非金属矿主要有盐、煤、云母、水晶、绿柱石、大理石、金钢砂、石膏石等。大理石资源最为丰富,估计储量43.7亿立方米。
(二)维西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据2006年维西县森林资湖源类调查成果显示,全县有林业用地554.5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2.6%。按林地使用权属划分,国有林面积353.06万亩,集体林面积201.46万亩。按两类林划分,国家级公益林485.79万亩,省级公益林40.29万亩,县级公益林15万亩,商品林13.5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74.83%,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好。
近10余年来,维西县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体系不断完备。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人工造林17.54万亩,完成投资4599.37万亩。其中核桃产业13.06万亩。完备的生态体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6年全县林业产值只有4700万元,2010年已达8387万元。依法治林得到加强。
二、怒江州和维西县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启示
(一)突出战略目标,强化环保向心力
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把“生态立州”列为四大战略之首, “十一五”以来,州委、州政府确立出了“生态立州、科教兴州、电矿强州、文旅活州”的发展思路和构建怒江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三基地、一品牌”战略目标,努力加快怒江“二次跨越”进程,使怒江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能源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森林文化氛围,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州生态建设共投入4.5亿元,累计完成营林造林160.21万亩、天保工程森林管护1286.3万亩、公益林建设41.8万亩、退耕还林1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平方公里。全州森林覆盖率由70%上升到72.9%。通过实施生态建设保护工程,怒江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指标均排列全省前列。
(二)突出政策规划,强化行政推动力
怒江州先后出台了政策规定,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为有效保护“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根据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怒江州及所辖四县都成立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怒江片区管理中心和办公室。开展澜沧江、怒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得到了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由省发改委牵头《云南省三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编制完成了《怒江州生态州建设规划》、《怒江州生态修复工程规划》、《独龙江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通过积极争取,使怒州四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享受国家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并制定了《怒江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方案》,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怒江州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突出生态保护立体建设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强化项目聚合力,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性质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整合资金,开展了“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三大区建设,完成了105万亩林果、153万株庭院经济林、50多万亩中药材的项目规划目标。
(三)突出建设模式,强化项目聚合力
怒江、澜沧江海拔2000米以上,山顶生态相对完好区,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采取封山保护的最严厉措施,禁止牧、耕、猎、伐等活动,严格保护原始自然生态景观。维西县全面推进封山育林工程,带动全县天然林的保护和发展,从去年开始,维西县逐步减少商品性的木材采伐,逐年增加封山育林面积。通过搞好规划设计、资源评估、落实政策等措施,带动了全县天然林的保护、发展。
怒江、澜沧江海拔2000米以下至1600米生态脆弱区,以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为重点,近年来共实施生态移民4853户,共计21683人。退耕还林35万亩,对生态植被恢复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怒江、澜沧江海拔1600米以下河谷地带实施“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大力营造林果、中药材、庭院经济林等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并对群众推行节能灶、沼气池的使用,从而减少对周边森林的砍伐破坏。
维西县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功能定位,严格把好环境保护前置审批关,认真执行《环评法》,严格国家环保部关于建设项目“四个不批”原则,深入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严格执法,认真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矿山企业环境监察,有效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一批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实施农村沼气池2983户,节能改灶4928户,安装太阳能1295户。
(四)突出宣传力度,强化氛围影响力
怒江州、县电视台专门开设了每周1—2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专栏节目。广泛开展了环境保护“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等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宣传,不断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真正变成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自愿参与的工程。维西县组织县环保局、林业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部门,开展以“保护生态维西,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环保活动。悬持宣传标语千余条,制作环境保护知识及警示教育宣传展板85板,发放环保宣传小册子10万册,宣传资料14万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有力提高了全民参与环保、关心环保、热爱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环保、关心环保、热爱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广大干部的环境优患意识,引导人们关心身边环境,关注生态,为构建一个和谐绿色生态环境人人尽责。
三、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建议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确定了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四创两争”目标要求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以滇池为重点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狠抓节能减排,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十二五”时期,我市将由工业化中期逐步过渡到工业化后期,进入工业加速,城市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是环境形势的多变期,环境危机的高发期和环境问题的敏感期,我市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十分突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发展任重道远,必须认真抓好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为使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落在实处,重点抓好以下保障性措施。
(一)环保优先,综合决策
确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完善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现综合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建立新的政绩考核制度,把环境保护指标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昆明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滇池周边污染源控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及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
(二)加强管理,监测到位
强化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完善市、县分级管理、部门分工配合,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和环境宣教现代化建设,健全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控和环境执法监管在内的环境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环境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处理系统,提升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能力。建立环境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三)健全法规,加大执法
针对环保法律法规在执法刚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法规也是一个环保执法中需要创新的长期性工作。针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环保系统一直有着“环保法律法规刚性不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说法,但不能将执法不力的情况简单地归咎于环保法律法规刚性不足,环境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代法等现象普遍存在。环境法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执法的能力,但实际上许多地方没有有效地依法履行这些执法职能,环境法中单是对环境损害要赔偿这一条,如果执行起来就不得了。从目前情况看,环保执法还没有用足用好现有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权力。完善法律体系是根,而执法观念的转变,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更是关键所在,要建立幸福感昆明,昆明环保执法应挺起“脊梁”,围绕规划目标,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政府规章,加大执法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法律法规得以全面、公正实施。
(四)科技创新,产业环保
大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清洁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加强科学研究、科技工程示范和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衔接,积极吸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加大环保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促进静脉产业发展。采用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