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昆明政协 发布时间:2012-12-19 21:24 来源: ]
市政府办公厅:
根据市政协有关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推进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2012年6月下旬,由市政协领导带队,市政协经科委组织部分委员、顾问对“昆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市科技局就全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情况的汇报,实地视察了昆明市图书馆数字文化传播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级孵化器经开区新兴产业孵化区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并召开座谈会对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座谈。委员们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市科技局为委员履职提供便利表示感谢。
7月初,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出了重大部署;7月中旬,科技部在安徽召开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昆明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之一参加了座谈会;随着一系列高规格、高标准的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为我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前期视察的基础上,市政协经科委与市科技局(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又进行了对接和沟通,就进一步推动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形成了《关于对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视察的报告》于2012年8月27日通过政协十二届委员会第十六次主席会议审议,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情况
通过不懈努力,2010年4月,昆明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一是及时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政委,市长和省科技厅厅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科技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政府32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二是从2011年起,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监测评价指标纳入全市对部门、开发区和县(市)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2012年4月昆明市创新型试点县(区)工作正式启动;三是建立了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日常工作机构,在市科技局新增设“创新推进处”,承担创新型城市推进的日常工作;四是制定《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全面实施“七大创新行动”。经过两年多努力,昆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以“全面提速滇池治理”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创新行动亮点突出、成效明显
一是环路公路建成通车,环滇池截污工程96公里截污干渠(干管)闭合贯通。主城污水日处理规模达110.5万立方米;二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滇池流域实施禁养工作,迁出养殖户1.8万户、畜禽680万头(只、羽)。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收运处置管理体系,完成11个集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三是生态修复与建设进一步加强。在滇池流域全面实施禁止挖砂、采石、取土等“十个禁止”,推行雨水、污水、再生水、泔水和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抓好“四退三还一护”工程,建成湖滨生态湿地5.4万亩;四是大力开展入湖河道整治。封堵入湖河道排污口,沿河铺设截污管、修筑道路,拆除河道两岸各类建(构)筑物,绿化美化河岸;五是全面实施生态清淤工程。完成滇池污染底泥疏浚及处置二期工程,疏挖底泥约370万立方米。建成日处理3万吨的水藻分离站,开展滇池水葫芦治理污染试验性工程;六是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工程顺利推进。积极推进牛栏江引水工程,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66.27%,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18.78%。
在建设“低碳新春城”方面。编制完成了《昆明市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和《昆明市低碳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积极稳步推进“产业低碳化、低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绿色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区域碳汇能力、低碳生活、城市节水、城市污染物减排、和谐平安昆明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开展以“民族文化、文化产业、数字文化、历史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创新行动
一是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相继建成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基地;二是制定并实施《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部分建成运营,举办了第四届昆明泛亚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三是打造数字文化传播平台。“网上博物馆”建设已初具雏形,并初具一定的在线互动服务功能;市图书馆向广大市民提供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系统;建文化共享工程(农文网培学校)共499个;四是编制完成《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三)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实施科技创新行动
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成了全省16个地州市桥头堡科技合作战略联盟框架协议签署工作,与昆明地区10个大专院校和科研站所草签了科技合作战略联盟;昆明水科技园成立,积极推进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和云南科技创新园的建设工作,出台《昆明市扶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成功举办了“首届昆明泛亚技术转移暨成果转化对接会”,组织参加了第十九届昆交会、第七届昆明泛亚农博会、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和第六届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五个展会,促进昆明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技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重要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二次开发利用,进一步整合专利信息资源,相继开展了网上“优秀个人发明专利技术推介”、“光伏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高校重点新科研成果推介”、“创新技术产品专柜”等展示交易活动。
(四)以“数字旅游平台”建设为重点,实施现代旅游创新行动
昆明市“数字旅游平台”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启动并向全行业推广使用,基本完成了门户网站建设以及企业及人员资质认证查询功能、全行业B2B、G2B的信息交互功能、团队动态监管功能、移动执法功能、统计信息决策支持功能和旅游企业网络推广功能等六大功能模块的建设,共享了全省20万IPTV网络电视用户资源、整合全省24个景区全球眼资源并与公安部门实现了安全应急信息共享。
(五)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实施产业提升创新行动
依托“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现代农业、花卉园艺、石油化工”等为特色产业,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产业提升。重点实施昆明卷烟厂异地搬迁改造项目、昆明邦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烟草发酵酶制剂生产基地建设等一批烟草及配套特色产业项目;完成《昆明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出台《昆明市2011年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指导意见》,截止2011年底,昆明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07亿元;依托9个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的建设,以创新花卉产业发展方式为出发点,以发展特色鲜切花为主导,全面发展花卉种苗、种球基地化种植、绿化苗木、盆栽观赏植物种植,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为核心,不断提升昆明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2011年花卉园艺种植面积达19.10万亩,鲜切花种植面积9.744万亩,鲜切花产量达50.50亿枝,花卉园艺总产值达40.936亿元。花卉出口额达7285.78万美元。
(六)涵盖“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和信息生物医药”,实施新兴战略产业创新行动
一是加快推进甲岩水电站,富民大风丫口等一批水力、风力发电项目;在生物质能方面,在已建4座垃圾发电厂的基础上,开工建设昆明空港垃圾发电厂;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石林166MW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石林云南电投新能源公司66MW并网光伏电站示范工程和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区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二是推动“高新锗产业建设项目”及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贵金属产业发展,颁布实施《昆明市“十二五”光电子产业发展规划》;三是编制完成《昆明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目前,我市通过软件企业认定189户,软件产品登记697个;四是19个生物医药类项目分别列入省“212”工程重点工业项目、省2011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市重点产业投资项目,完成了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征集、筛选和申报。
(七)以“推进平台建设、培育自主创新和发展企业孵化器”为重点,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
一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3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修订《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二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我市已获认定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3项,省级重点新产品2011年第一批认定4项,第二批推荐了近70项,正在审批中;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深圳市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投资机构获得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风险补助立项资助;与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企业与银行签定了专利质押贷款合同,开展科技金融合作、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尝试软件著作权质押贷款等运作方式;确定了33家第一批上市培育企业,积极推荐后备企业到新三版挂牌或到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四是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修定出台了《加快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市级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0家,国家级累计达到9家;全市已培育100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省级56家,国家级5家,是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主力军。
据2011年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数据显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例、全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特别是优质空气质量的天数)、全市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比例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昆明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1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2011十大创新城市” 和“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试点以来昆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和长久性的工作,昆明市在全社会参与度、创新投入、营造社会氛围方面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运行一年多来,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突出特色、亮点、项目支撑力度方面明显不足。根据《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1)》显示,2010年,昆明市在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科技惠民等五个主要监测指标的部分数据,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平均值数据相比,均存在差距。
二是创新投入不够。2011年昆明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6%);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82%,仅为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2.15%的84.6%。
三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社会氛围有待加强。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宣传不够,市民的知晓率不高,企业主动参与度不够,市级各部门合力推动创新试点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三、意见建议
昆明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对昆明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对云南省落实桥头堡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委员们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认识
要认真贯切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抢抓机遇,把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摆在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性区域城市和桥头堡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在资金投入、社会舆论引导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切实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学校、社区、企业、单位等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加大宣传,进一步营造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社会氛围。建议适时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落实创建工作。
(二)进一步营造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
市级相关部门要在营造创新环境上下功夫,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制定扶持鼓励政策,支持企业成为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科学规划布局各类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保障政策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创新积极性,构建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议在市、县两级财政加大专项建设经费的安排,并落实科技专项费专项使用,切实解决应用研发经费不足和公共服务平台匮乏的问题。要引入评价机制,切实发挥科技资金的引领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统筹
要把创新发展战略从科技工作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将创新型城市建设落实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创新各个层面,贯穿到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不简单地就创建而创建;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形成例会制度,专题研究解决在推进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突出重点,每年都要安排有亮点、特色的重点支撑项目并持之以恒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分解落实年度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完善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各类创新活动的协调,使创新活动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以活动推动创新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以上意见建议供参考,并请将采纳情况反馈我们,以便向委员、顾问通报。
政协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厅
2012年8月30日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