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昆明政协 发布时间:2012-12-19 21:52 来源: ]
今年初,全市“‘四群’教育、‘幸福乡村’建设工程暨基层组织建设年动员大会”召开后,市政协6支工作队即第一时间赶赴驻点村开展工作。在进村入户、走访民情、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工作队了解到,农村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民群众对推行10年来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反映不一,有一些意见;县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撤点并校”中凸显出来的影响感到困惑和棘手,亟待寻求解决对策。
民之所望、情之所系。市政协领导要求市政协“四群”教育工作队发挥好政协“立言”、“献策”的优势,以各自驻点村、乡(镇)为切入点,展开对我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成效与问题的调查研究。2012年3月至6月,市政协“四群”教育工作队对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以下简称“两区”)9个乡镇的98所中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通过实地查看、民情恳谈、走访农户、发放问卷、咨询专家、查阅文献等方法,获取了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在对“两区”“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市政协“四群”教育工作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两区”“ 撤点并校”基本情况及初步成效
目前,倘甸“两区”共有中小学10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93所、幼儿园47所(民办46所)。高中在校生1985人、初中在校生10274人、小学在校生17204人、在园幼儿4684人(其中办4387人)。教职工2097人,其中:高中185人、初中671人、小学1232人,幼儿园9人。
近年来,倘甸“两区”(及其前身)按照省、市校点布局调整的要求,综合“两区”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和教育投入机制、生源分布等因素,逐步实施“撤点并校”工作。先后完成整校撤并6所(均为小学),部分年级撤并(多为4至6年级学生并入中心完小)58所。投资2.9亿元开工建设“两区”新高中,建成标准化学校4 所,完成校安工程3所,新建校舍1340万平方米;开通乌蒙、雪山学生公交试点,缓解边远贫困山区学生上学难问题;健全贫困生救助机制,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善款100多万元,扩大了寄宿制办学规模,实施14858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贫困生生活补助。
下一步(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间),“两区”将继续完成剩余23所学校(凤和镇7所、红土地镇11所、舍块乡5所)的撤并工作;同时,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适度扩大规模”的原则,扩建转龙镇初级中学,新建“两区”第二中学。将乌蒙乡初级中学、雪山乡初级中学、舍块乡初级中学撤并到转龙镇初级中学;将联合乡初级中学、金源乡初级中学、红土地乡初级中学撤并到“两区”第二中学。原乌蒙乡、舍块乡、雪山乡、联合乡、金源乡、红土地镇初级中学的校舍用于集中举办小学。
这一轮“撤点并校”给“两区”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校数量的变化,更多的是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善了教学设施条件。“撤点并校”后,撤并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仪器等集中到了中心学校,加上借助上级部门增拨的教育经费和乡村筹措的资金,添置和补充了一些教学、实验、文体等设备,中心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充实和改善。二是增强了师资队伍力量。布局调整前,很多村级小学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的专任老师,没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和计算机老师。通过布局调整,很多学校都配置了专职教师,师资队伍总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三是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在此轮“撤点并校”中,“两区”把那些规模小、条件差、学生人数少且与周边学校相距较近的教学点先行撤并,重组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中心校,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和集中的利用,规模效益初步体现。
二、两区“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
“撤点并校”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成效是明显的、不可否定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撤并标准简单化、操作程序不规范等原因,“撤点并校”给学生、家庭、学校、地方政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影响。“撤点并校”的影响在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直接和明显:一是安全隐患突出。并校后,学生家庭离学校的距离大多数都有3至4公里,有的甚至有 17公里。学生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或寄宿。如舍块乡的茂麓小学,学生每天用于路途的时间竟高达6个小时。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无标准化校车可乘的情况下,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学生辍学增多。“撤点并校”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但是,由于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距离过远,或者是家庭无法承受孩子寄宿产生的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额外费用,导致学生辍学率上升。三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家庭教育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宿制意味着原先的家庭教育被大量学校教育包办。小学生和初中生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长期寄宿远离父母教养,缺少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问题学生”明显增多。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逃课、打架斗殴现象常有发生。严重的,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疏导,还会产生人格障碍。
(二)对家庭的影响。“撤点并校”带给农民家庭最明显的影响是经济负担加重。主要原因是撤减中小学和教学点后,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家长需要担负交通费用;对有寄宿孩子的家庭来说,还增加了伙食费等额外费用。我们在“两区”调研时发现,许多人口规模小、地理位置偏远的村庄,在学校撤并后,不少农民群众从孩子上一年级起就要送到乡镇去上学。为了孩子能顺利上学,有的家庭被迫“损失”一个劳动力来负责接送;有的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以照顾住校的年幼子女。村民们说,仅交通费这一项,一个寄宿学生一个月往返家校2次,就要花费20至80元不等(依路途远近而定),加上每天10元、每月200元的伙食费(按20天计算),使得原来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情况更加拮据。
(三)对学校的影响。“撤点并校”使得学校和教师的管教压力加重。合并或扩建后的学校,学生人数普遍增多,这使得学校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了,教师管理学生的压力加重了。特别是一些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寄宿,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不适应寄宿生活,想家情绪严重;有的身体抵抗力差,经常生病。同时,由于农村条件限制,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理及服务人员的不足(寄宿制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很多学校无力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寄宿学生的心理研究不够,如有不慎,极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目前,寄宿制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一般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教师既要担任教学任务,还要抽出时间管理学生生活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有老师们反映,对于一个班五六十名孩子,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怎样得到保障,他们常常感到困惑。
(四)对基层政府的影响。“撤点并校”对基层政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的额外支出和浪费。一方面是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增加了政府负担。以“两区”为例,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自普九、标准化建设、排危和校安工程、撤点并校以来,“两区”(及其前身)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目前,九个乡镇学校共欠债6729.49万元,其中:标准化主体工程2365.92万元;标准化附属工程 3456.31万元;校安危房改造工程607.2万元;职工欠款54.38万元;其它工程245.68万元。债务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部分被撤并学校的教育资产闲置,造成新的浪费。被撤并的学校校舍、场地等资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校舍逐渐破损,学校资产被挪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我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使我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真正达到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并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从学校布局调整中得到实惠而不是利益受损,市政协“四群”教育工作队以“两区”中小学“撤点并校”为抽样范本,结合今年3月市政协教文卫体委撰写的《关于我市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由点及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撤点并校”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忌盲目“一刀切”。制定“撤点并校”方案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深入调查当地社会、经济、教育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地确定学校服务半径,综合考虑财力支持、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学龄人口等因素,不能硬性规定生源不足多少就一定撤并,不搞“一刀切”。尤其是在交通不便或离中心校较远的乡村,一定要保留或恢复必要的“教学点”,特别小学低年级教学点。针对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条件具备的地区,可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为集中办学的中小学配置校车,接送学生往返家校;无力配置校车接送学生的地区,政府则可以考虑给予学生一定的交通费用补助。
(二)“撤点并校”应加大投入,保证教育经费充足。建议县区政府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公用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与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保持同步,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有可靠的经济基础。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增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的投入,实行专项资金项目库制度、项目确定专家论证制度和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制度,确保资金得到科学有效的使用。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相关资金的利用率。主动吸纳民间资本办学。加大对贫困中小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撤点并校”应倾斜政策,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给予特殊政策倾斜。如,增加寄宿制学校专职管理人员(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等)的编制,增加刚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做特岗教师的数量,弥补农村教师队伍编制的不足。针对寄宿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建议有条件的地区为学校配置一名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此外,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定期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撤点并校”应对照标准,改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建议各县区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标准,着重完善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食堂、宿舍、厕所、娱乐场所等)和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图书阅览设备等)。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检查管理制度,从学校设施建设、生活条件(住宿、饮食、卫生等)、文化娱乐、教育质量及安全工作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加强寄宿学生心理研究,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监护制度,对学生越轨行为如损坏公物、打架斗殴、偷盗、撒谎等进行及时的矫正。
(五)“撤点并校”应加强监管,做好撤并学校资产管理。建议出台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校闲置资产的处置程序,防止学校闲置资产出现浪费和流失现象。建议县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地改变其用途,对校舍等不动产可采取改造、变卖、开发、出租等措施,将筹得的资金用于周边布点学校建设,或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合并后的新学校教育中。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