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 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

[ 作者:昆明政协  发布时间:2013-05-09 10:30  来源:  ]

  “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是中国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战乱、轰炸、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储备了大批栋梁之才。”为纪念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正式开课75周年,日前,昆明市政协主席田云翔率领部分政协委员、文史专家顾问及有关人士组成的视察组视察了西南联大旧址和龙头街片区抗战时期名人故居。视察组指出,保护是为了更好利用,要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为保存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精华,南下湖南,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长沙难保,三校又迁至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期间,西南联大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正常开展,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无数扬名中外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给昆明留下了一段珍贵记忆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抗战时期,为躲避敌机空袭,迁到昆明的9所顶尖学术机构和35位院士搬到昆明城郊龙泉坝子的龙头村、司家营等处,其中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北平研究院的物理、化学和史学研究所等以及傅斯年、冯友兰等众多知名学者。因此,龙头街成为众多国内顶尖学术机构、学术泰斗寻根的重要源地,也成为昆明作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遗存地之一的历史见证。

  视察组一行实地视察了西南联大纪念馆和龙头街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闻一多、朱自清故居,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在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盘龙区相关工作人员向视察组介绍,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8年随中国营造学社迁来昆明,留昆期间自行设计并参与营造该房屋,是梁氏夫妇一生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唯一的房屋。该房屋正房坐西向东,两间附属用房坐东向西,中间隔一通道,自然形成一个庭院。而在闻一多、朱自清故居,工作人员则向视察组介绍说,闻一多在此居住的近三年的时间中,除指导研究生学习外,还继续研究整理《诗经》、《楚辞》等著作,而朱自清则集中精力撰写《新诗杂谈》,评论抗战诗歌,主张文艺为抗战服务。

  据介绍,目前,盘龙区正在规划建设龙泉古镇,而这些抗战时期的名人故居和学术文化旧址已被规划在内,成为片区的主要轴线之一,开发中将尽量原址保护,维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视察中,田云翔仔细询问了西南联大旧址、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他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仅拥有高楼大厦无法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内涵,这些名人故居和学术文化旧址是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可以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又可以发挥良好的社会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动力。目前,昆明正在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挖掘抗战历史、西南联大精神,就是挖掘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因此,要认真研究西南联大留给昆明的精神财富,重视名人故居和学术文化旧址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强保护、利用和开发,更好地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

  视察组认为,曾有35位院士在龙头街生活、学习、战斗过,这是历史的奇迹,也是盘龙区甚至是昆明市最宝贵的历史精神财富,是打造龙泉古镇,创建西南联大文化园区的历史依据。因此,要充分挖掘西南联大、昆明抗战等历史文化内涵,真正让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从书本中走出来、活起来,使之成为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一批新亮点,为推动“文化昆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转载自云南政协报)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