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昆明政协 发布时间:2013-06-03 14:33 来源: ]
核心速读:
再过几天,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将在昆明召开。
道路提升改造、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半年前,昆明为借南博“东风”来实现城市建设“靓丽转身”已经开始。城市建设与管理历来是昆明市政协以及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翻开今年昆明市政协的提案目录,有五十余件提案在关注昆明的城市建设。这些提案,无疑成了助推昆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在此,本报通过提案关键词“点击”的方式,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呈现出来,以展现委员履职的风采。
关键词:城市交通
核心话题:解 堵
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解堵”都是今天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每年昆明市的“两会”上,无论是委员递交的提案,还是委员在讨论时的发言,城市解堵都是一大焦点话题。其实,查阅一下昆明的“解堵”历史, “解堵”一词“落地”昆明似乎可以追寻到20年前。1993年到2002年,昆明城市道路清理改造,深入实施“公交优先”;2003年到2007年,昆明通往周边州市公路实现高速化,推出“公交IC卡”;2008年到2009年,二环快速系统通车,轨道交通开始建设;2010年到今天,昆明的“解堵”没有停止,昆明解堵时代的城市梦仍然在继续。
其实,昆明解堵,一直以来就与政协的意见建议分不开。
在今年昆明市政协的提案中,有不少关注昆明交通的提案。沈金泉委员递交的名为《关于规范城市交通红绿灯的建议》的提案,结合“新交规”的出台给出了不少意见建议。他认为,号称世界上最严的交规出台后,一方面,交通秩序好了,交通事故也少多了,另外一方面,也引起了驾车人的恐慌,一些驾车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在城市道路上如何安全行驶。比如,部分城市道路交通横道线(白线),划分不明显,有的路口有几道白线,驾车人不知道红灯亮起时停到那一条白线,因此,建议规范停车白线,并且停车白线要做得醒目清楚。部分路口绿灯亮时,只有一个绿灯,可以直行,也可以左转,但是,还有一些路口直行有直行的绿灯,左转有左转的绿灯,这两者如何区别?要有明确的标志,或者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解释,让市民知晓。
结合新“交规”的出台,关注昆明交通信号灯和指示牌的还有陈增会、宋青等委员。在陈增会递交的名为《关于完善交通信号灯和道路交通标志设施,保证公正执法的建议》的提案中,陈增会认为,新《交规》的修改出台,更加增强了市民出行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和警惕性,是件大好事,对提高出行安全,文明行车,遵守交规,减少事故,提高素质和缓解交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昆明城市在扩大,交通警力有限,许多执法依据是靠电子监测设备管理进行,对一些交通管理还是存在问题。 “一句话,由于信号灯和道路标志的设置不完整、不合理和不科学,电子监测设备的损坏和随机不稳定性等,更容易造成交通问题和增加行车困难和出现安全事故。同时,要增加交通信号设施正常运行的日常维护成本投入。
鲍春华委员在一件名为《关于规范交通信号灯 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建议》的提案中也呼吁,要高度重视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将交通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并加大对交通设施的维护管养投入,使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与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对全市范围内所有需安装交通信号灯的道路交叉口再做一次认真细致的调查,查漏补缺,完善设置。增加交通设施专项资金投入,对目前尚无信号灯、电子科技设备控制的路口,尽快进行信号灯、电子监控的建设,使昆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早日迈入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
交通标志属于城市道路的有序化管理范畴。苏雷委员在其递交的名为《关于加强昆明城市道路有序化管理的建议》的提案中呼吁,市政建设规划和工作不能只考虑现有道路的改建和绿化,要下决心及早修建三环高架道路。
苏雷委员说,城市中心地区建筑密集发展而导致交通流剧增,为满足交通的需求而改建、扩建甚至新建道路,道路条件的改善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交通流,新的交通增加又自然而然地再次对道路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致使城市道路建设自然难以突破这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循环怪圈。为此,苏雷建议,应取消和拆除城中村设置收费闸口,改为相应路段划置收费车位,同时,尽快改善东三环向凉亭货场的双向路口不畅问题和昆石、昆玉向经开区入口、德胜家具路段向经开区折转处大车转弯路段半径不够问题。并建议重新勘察和设计,合理布局,进行改建。
关键词:品质春城
核心话题:治 污
在城市建设中,浮尘对空气的污染是市民们关注的焦点。昆明市不属于重工业城市,工业生产对城市空气的大范围污染相对很小,而城市建设中人为造成的浮尘,则成了昆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今年,吴建荣委员递交的一件名为《实施全程监控执法 加快打造品质春城》的提案。吴建荣委员认为,昆明属少雨、大风地区,在城市改扩建和城中村拆迁过程中扬起的灰尘、在渣土运输过程中泼洒和扬起的浮尘对空气的污染会被迅速放大,影响范围往往都比较大。“常常会听到周围的人抱怨:昆明太灰了,家具上的灰尘今天抹干净了,第二天又是一层灰;汽车都懒得洗了,今天洗了,明天又是一层灰。”吴建荣说,尽管现在已有要求施工工地采取降尘措施的规定,但从目前情况看,执行效果并不太好。从现象上看,不时就能看到遮天蔽日的尘土从一个个工地上升腾而起;路面上泼洒的渣土经常都能看到;众多的汽车驾驶员因怕灰尘,宁愿开空调也不愿开窗子。
“建设高品质环境城市,无疑对昆明的桥头堡战略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昆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施工工地将长时间存在,尘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必将长期存在,为此,有必要加大执法力度,实施对重点地区、重点工地的全程监控,切实消除工地施工产生的尘土对空气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吴委员呼吁,新闻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重视浮尘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新闻专题调查与宣传,把不同时段的施工工地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加以公示,将其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新闻宣传教育和相关部门的专门教育,形成社会群众、执法人员自觉监督施工工地执行降尘规定的良好氛围。执法部门要强化技术监督,将工地施工全过程时刻置于有效监控之中。执法部门可以对执行降尘规定较差的工地实行视频监控,将工地施工全过程置于视频监控之下,不按规定采取降尘措施的将受到行政或经济处罚;同样,出入施工工地的工程车辆,亦可在重点路段进行视频监控。主管部门要不断强化职能部门的执法意识和责任,充分发挥执法部门作用,使降尘规定的执行真正落到实处。施工单位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落实施工过程降尘规定。相关部门要切实督促施工单位履行社会责任,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将施工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且,施工单位也完全有办法做到,是不是愿意做,只是责任心问题,有没有人督促的问题,比如,增加少许投入,在施工机械作业端安装喷淋降尘装置,就可大大降低在房屋拆除时的扬尘……
“着力解决扬尘污染空气问题,是昆明建设高品质环境城市的需要,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需要,更是全市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希望相关部门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实施这一民心工程、品质工程。”吴委员说。
关键词:城市建设
核心话题:绿 化
随着昆明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绿化景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着各地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特色。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市面积较小,用地非常紧张;昆明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以滇池为中心,实施“环湖交通”、“环湖截污”、“环湖生态”、“环湖新城”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把昆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春城”,因此城市人工边坡植物配置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人工边坡植物配置已成为昆明城市绿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致公党昆明市委在递交的名为《关于合理配置昆明市主城区人工边坡绿化植被的建议》中指出,人工边坡绿化作为一种新颖的绿化形式,在昆明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应用已经逐渐得到广大绿化部门的关注,但现在还只把它作为绿化方式的一种,未进行一个系统的绿化规划布局,整体性不强,使得目前人工边坡绿化形式混乱,地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区域性特色体现不明显。另外,昆明市主城区内的人工边坡绿化的处理技术较为单一,大多用地被和灌木进行单一的绿化带建设,其余的绿化形式很少得到广泛应用。不仅难以形成好的景观层次性,缺乏立体感和效果,而且绿化面积比较小,也不便实现对边坡的生态保护功能。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和苗木生产的集中化导致了昆明市人工边坡绿化时外来树种偏多(昆明人工边坡植物有乔木25种,灌木50种,地被30种,绿篱20种,其中乡土树有25种,只占17%),这使绿化景观显得单调乏味,绿化效果不理想,边坡绿化带的建造、养护成本也偏高。
“近年来,虽然昆明市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各种绿化及管理的投入,但由于边坡绿化技术、施工场地及后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许多进行了人工边坡绿化的地方,只是在绿化初期把植物种植下去,缺乏有效的后期绿化管理和养护,让其自然生长,常常出现了植物营养不良、水分不足、病虫害严重、人为破坏无人管制等现象,以致于造成了边坡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不佳。”致公党昆明市委在提案中呼吁,昆明市人工石质边坡植物配置可以用藤本植物为主来进行,避免单一。如:可选用地瓜藤、络石、爬山虎、五叶地锦、紫藤、扶芳藤等乡土植物来立体绿化;也可用混喷植生技术,把银合欢、刺槐、狗牙根、高羊茅、黑麦草等乡土草灌木喷播于坡面绿化。同时,昆明市人工土质边坡应根据坡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法,对于土质边坡以及坡度较大的边坡,一般不提倡大量使用乔木进行边坡绿化。如小于25°的边坡植物配置的方式可丰富些,可采用乔灌木搭配,也可直接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藤本植物采用爬山虎和炮仗花相结合;灌木采用扶桑、夹竹桃、鹅掌柴,红叶石楠、金丝桃、平枝荀子等矮灌木;乔木选用银合欢、盐肤木、君迁子、紫穗槐、天竺桂等,四季长青,花色艳丽,开花期较长,不仅能起到复绿的效果,而且还能起到美化的作用,提高了坡面改造的品味与档次等,达到护坡和绿化美化的双重效果。大于25°而小于45°的边坡 可选用具不定根的络石和凌霄等种类来进行藤本、灌木搭配。对大于45°的边坡,不栽植大型乔木,因为乔木会提高坡面负载,增加土体下滑力和正滑力。在有风的情况下树木会把风力转变为地面的推力,造成坡面的不稳定和坡面的破坏,可采用栽植草皮等措施来绿化。
关键词:旅游规划
核心话题:滇 池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作为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它既有山灵水秀的自然之美,又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景色而言,滇池傍山,峻峭的西山雄峙西北,悬崖峭壁有如斧削;登临龙门,浩渺烟波尽收眼底。它的美不是黄土高原的浑厚之美,也不是西湖玲珑之美,而是昆明独有的壮丽之美。以历史而言,3万年前先民滨湖而居,随后人类于此繁衍生息绵延不绝。昆明人化石的发现地龙潭山、出土滇王金印的石寨山、绘有元代壁画的观音洞、佛教名刹盘龙寺、明代风格独特的金刚塔、曾做为沐氏家族家庙的华亭寺、徐霞客驻足的升庵祠、千仞峭壁上的龙门,文化古迹,星罗棋布。加之晋城古镇、昆阳古镇、官渡古镇三大古镇。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汇集于滇池周边,这在我国的大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田建委员在今年递交的名为《关于尽快制定滇池环湖旅游规划的建议》的提案中认为, 为了对滇池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专门设立了滇池旅游度假区,然而由于缺乏大滇池的观念,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所管理的仅仅是滇池的一角,众多的旅游资源由于条块分割,没有整合在一起,使得优质的旅游资源长期闲置,昆明作为旅游过境地的尴尬依然存在。因此,应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滇池旅游管理区,对滇池环湖地带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开发与利用。并尽快制定滇池环湖旅游规划并且在规划中明确:环湖3000米禁止建设与旅游设施相关的建筑;确定环湖地带的旅游功能分区:如设置以大观楼、草海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区;以西山、观音山、白渔口为主体的山水风光区;以海口、昆阳古镇、晋城古镇、石寨山、安江村、小古城、官渡古镇为主体的历史古迹区。
关键词:水资源
核心话题:污水再生利用
近年来,昆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水量日益增大,再加上连续跨年的严重干旱,导致昆明市水资源日趋紧张,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昆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寻求缓解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已成为昆明市的重要任务。
民建昆明市委在今年递交的名为《关于进一步提高昆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的建议》的提案中认为,昆明处理污水的再生利用率较低。因此,要加强法规建设,强化再生水回用规范化管理。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制定昆明市分质供水、用水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强立法,依法实施管理,对再生水利用给予方向性的指引与有力保障。同时,进行再生水回用供水管网的规划及配套建设。再生水厂及再生水管网应当与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同步规划建设。新建办公楼、商业区、住宅小区配套再生水供水管网入户,用于冲厕。
民建昆明市委在提案中呼吁,实施再生水回用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市政、水利等众多单位与部门,只有建立具体的再生水专门管理机构,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再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再生水市场化。在市场化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短期内应当以政府投入为主,以政府资金规范和引导再生水项目。推广采用特许经营制度和BOT、TOT等融资方式。理顺并建立再生水利用产业的市场经济关系。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促进再生水资源的市场化,把行业利润推向市场,形成健康市场化运行机制。并建立合理的水价格体系,促进再生水利用。政府应采取再生水价格补贴机制,合理地调整和确定自来水和再生水的价格,尽快建立合理的水价格体系。引导合理的用水消费,促进再生水的推广应用。同时,要优化再生水工艺,保证再生水回用质量。加强水质监测、设施维护和各种回用途径的风险控制,建立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对再生水利用设施应实现专业化管理,确保再生水回用水质达标。建立再生水使用效果的监测、评价系统。定期公布再生水水质状况。(转载自云南省政协报)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