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昆明政协 发布时间:2014-06-25 10:24 来源: ]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我市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市政协联络委组织市政协部分委员、顾问,市交警支队、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交运局,市发改委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我市主城区停车难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和目前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机动车已突破180万辆,机动车拥有量排全国省会城市的第十一位,并以每天新增机动车600辆,年均14%的速度在增长。昆明市机动车保有量由2005年的60万辆增加到2011年的150万辆,六年时间机动车增加了90万辆,其中主城五区保有量突破106万辆,有停车需求的各型车辆84.61万辆,而五区所有停车设施能够提供的泊位仅有23.9万个,按一车一泊位计算,缺口达60.71万个,按国际通行比例(1:1.2—1.5)概算,我市五区车辆拥有量与停车泊位比例仅为1:0.28,远低于国际标准(相当于3.6辆车只有1个停车泊位)。
(二)我市解决停车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系统改善昆明市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机动车停放服务管理的通知》、《昆明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昆明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规定》、《昆明市系统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以及《昆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7)》、《昆明市主城区停车设施三年建设与管理规划》等。这些文件的出台,将对缓解停车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加强监督管理、切实还路于民。
一是市交警部门秉承“治堵先治违、治违先治乱”的理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将78条“禁停街”、22条“示范路”、设有路内临时停车泊位的路段和省市重点机关、大型公共服务场所、大型停车场周边道路列为重点整治道路,严格依法查处违法停车行为;在主城区开展停车泊位清理整治工作,目前已取缔39条市政道路上非法设置的泊位789个;加强媒介宣传,积极争取市民支持,请省、市媒体单位参与现场报道,有力震慑了交通违法行为,积极引导市民文明停车和按规停车。
二是我市成立了由市、区9部门组成的规范市中心城区路内临时停车泊位综合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清理整治停车违法违章行为,规范停车收费,缓解市民的停车需求。现已按照“分区域、分时段、差别化、阶梯式”的收费原则,对2013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昆明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2.强化硬件建设、夯实供给基础。
一是按照市政府关于《昆明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对新开发项目配建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的落实。积极鼓励有条件、有意愿进行立体停车场建设的社会投资人加入立体停车场建设。从审批、建设、验收入手加强停车设施硬件建设。二由市规划局牵头选址,市交运局组织实施,在主城区规划建设100个立体停车场(库),切实缓解停车难问题。
3.创建都市公交、提供优质服务。
以公交优先、公交优秀、公交优惠为目的,以服务管理为平台打造公交都市,解决出行难和停车难的问题。近三年来,我市共新增公交线路140条,新增公交运营车辆857辆,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公交出行的需求。目前,我市正在启动建设综合交通信息中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同时具备停车诱导、违法监测、智能收费等多功能的停车智能管理系统,对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及服务水平,对缓解停车难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在王府井、正大紫都、金鹰购物中心三个商业圈停车场的基础上试点建设一个三级停车诱导系统。为我市停车诱导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积累经验。
4.挖掘社会资源、缓解停车困难。
市有关职能部门针对停车问题的特殊性,加强对停车经营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建立了相应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停车设施对外开放,错时停车;对小区外围道路临时停车泊位在道路产权明晰和确保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做出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取缔小区周围道路违法设置的临时停车泊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供需不平衡,规划相对滞后
昆明市汽车时代来势之快、来势之猛使得早期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停车设施建设显得不足,加之停车设施建设随意性较大,且规划未做强制性要求,导致早期城市建成区机动车停车设施不足。
2.政策法规支撑、时效有待加强
我市近年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总的来说,有关政策、规定出台的相对晚、涉及的面窄。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出台政策和规定的执行力度,制定有关解决停车难的地方性法规。对配建停车泊位标准、鼓励(奖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抑制车辆过快增长、加强停车泊位管理、停车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加紧政策出台与完善。
3.资源整合不足、管理成效薄弱
一是“小区道路”闲置严重。我市存在着由小区开发商建成的与市政道路互连互通、共同构成城市交通网络的“小区道路”,这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二是新技术运用不够。我市在停车诱导、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水平。停车诱导、违法监测、智能收费等多功能的停车智能管理系统正在试点试建中。三是价格杠杆作用发挥欠佳。由于我市停车设施管理没有形成规模性产业和市场,停车收费对停车供需的调节作用还未达到最佳效果,停车设施建设缺乏动力。加之民众对停车泊位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停车泊位设置与日常管理的矛盾日显突出。
4.缺乏可建用地、增建设施困难
一是由于以二环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是昆明土地价格最高和开发利用最彻底的地区,不仅用地紧张,而且开发利用成本高,用地资源普遍不具备纯停车用途的建设开发。二是对停车场(库)建设缺乏扶持鼓励政策,由于产权权属复杂,资金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等因素,社会投资建设方对停车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政府主导、规划引领
解决停车难政府是关键,是责任主体,起着领导、规划、协调、建设、落实、监管的作用,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增强紧迫感。要抓住旧城改造、挖掘主城区土地资源的有力契机,提供最优惠政策,用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二)整合资源、协调管控、高效联动
解决城市停车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政府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综合施策、建管并举和社会广泛参与才能有效推进。政府要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人参加的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领导班子。建立由规划、建设、交运、发改、交警、城管等部门参加的工作机构。切实解决规划、建设、管理三者间的脱节问题,积极打破行政上的条块分割,职能上的互相制约,将一切积极因素引入到改善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工作中来。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停车管理职责,努力形成既分工管理,又高效联动的管理机制。
(三)建管结合、创新管理、加快供给
解决城市停车难,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调研中发现,由于停车场建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收益低、回报慢,加上我市对出资修建、兴办停车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的政策优惠有限,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对停车设施的投入,严重制约了我市停车产业的发展。为更好地集聚力量,切实解决我市停车难的问题,我市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法规。一是要规范城市建设行为,要以法定的形式约定,在新建城市建筑时必须配建略高于必配停车位的前置条件,强制配建停车位,对违法不建或少建的不法行为,实行最严厉的责任追究;二是实行用地混合开发,集约化利用零星用地,以法定的形式尽快将我市二环以内现有的小宗土地(十亩以内)法定为建盖停车用地,引导土地拥有者建盖停车场(一、二层可以配建小量的商业面积)。三是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停车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应在土地供给、资金保障、投资收入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建立和完善停车配套审批、竣工验收和停车场管理等法律法规,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新建的立体停车场,可根据其建设规模、投资成本,政府按比例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逐步调整和细化停车收费价格政策,发挥停车收费对停车需求的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实施更加合理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经营中的立体停车场(只限立体停车场)给予税费的减免,大幅提高占道停车的收费标准和严厉打击非法占道停车,尽量降低室内和提高室外停车成本,积极引导车辆进入室内停车。
(四)公交优先、构建网络、低碳出行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战略,积极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源头上抑制和减少停车需求。一是要加强公交线路的全城覆盖和发车密度;二是要加快轨道交通成网建设和与常规交通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能和效率;三是要提高公共交通驾驶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驾驶技能;四是要维护好、管理好城市道路,为公共交通准时、快捷、安全行使提供保障。努力营造便于人民群众舒适、快捷、安全的公交出行环境。打造出与自驾车出行相比更有竞争力的公共交通系统。
加快昆明市综合交通信息中心项目建设,提高停车诱导、违法监测、智能收费系统的覆盖面。发挥交通智能指挥中心信息资源优势,引导出行者科学制定行车计划,减少车辆占用道路的时间和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
(五)有序开发、扩大空间、提高效用
由于对停车资源掌控难度大,造成小区和公共单位的停车资源利用率低。市级有关部门应联合对我市住宅小区道路与周边公共道路的路权归属及停车性质、审批作进一步调查、界定,完善和理顺管理关系。鼓励小区、单位、社区利用空闲地块发展停车经济。加大对《昆明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的执行监督力度并尽快制定和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经营公共停车设施办法》、《鼓励单位院内停车场对外开放错时停车的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停车场实行对外开放错时停车。继续加强对市管道路路内停车的管理,遵循“行停有序,畅通为先”的原则,依据道路情况,明确界定路内停车、限时停车和禁止停车的区域,尽量新增路内停车泊位,切实挖掘停车资源,充发挥道路对停车难的缓解作用。
昆明作为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作为云南省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不久的将来,城市交通仍然是城市发展重要的一环,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应该在总结以前的经验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不断提高治堵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为市民健康有序的出行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市政协联络委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