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昆明政协 发布时间:2016-08-31 10:29 来源: ]
最近,昆明市政协主席熊瑞丽主持召开第五十二次主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相关情况。
据介绍,今年6月和8月,由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朱燕带队,市政协民宗委组织民族宗教界别的委员前往禄劝县和寻甸县开展了相关调研。委员们采取听、看和座谈等形式了解昆明市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
委员们先后到了禄劝县的撒营盘干海子村、寻甸县特色产业园区多姑村委会小多姑彝族村和草海子村委会额秧村,视察产业开发、宜居农房建设情况和异地搬迁推进情况,听取了市扶贫办和禄劝县、寻甸县政府关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情况介绍。座谈会上,委员们就了解到的情况与到会的市、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交流并对昆明市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委员们认为,在产业扶贫中,对于产业链的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虽然各地都非常重视产业扶贫的开发,公司+农户的格局在很多民族地区已基本形成。然而,当地农民基本上还是粗放式生产和经营,主要还只是停留在劳动力的提供上。而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中,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还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吸收、传承和发挥。大部分民族村寨没有按照特色文化村落的要求进行开发和建设,而是统一按照幸福乡村的标准来建设和安排,使得民族村落、民族风情、民族饮食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难以转化和体现出来,给民族地区内生力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调研组建议,要围绕提前建成小康社会,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同步推进硬件扶贫和软件扶贫,真正让群众从被动扶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在不断改善民族地区物质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扶贫,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力,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因此,实现各领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经济基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调研组认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是民族地区发展拦路虎。羊肠小道,人背马驮是边远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交通建设方面,既要打通大通道也要打通毛细血管,最后一公里才是正真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腾飞路。水利方面,既要治好大江河,也要疏通小水渠、建好小水窖,不然水就到不了家门口,到不了田间地头。建议取消边远民族地区在这些项目建设上需要自筹的配套资金,落实民族政策,除省里每年确定的乡镇以外,由市里把民族地区的山区贫困乡镇全部纳入整乡推进计划里,并给予省里同样的资金扶持,在2017年内分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同时,支持民族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民族自我发展的能力,发挥他们在种养殖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支持他们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从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建设有历史记忆和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风情小镇,结合民族地区风光秀美、山川险峻等自然特色,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让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商演、生态休闲观光、乡村民族风情等都发展起来。另外,还应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