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访谈】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绽放文化名城光彩

[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9 10:01  来源:昆明市政协  ]

时间:2019年2月15日

地点:云南政协报社会议室

主持人:皇甫丹霖

嘉宾:

常 敏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副主委、九三学社昆明市委主委 

段 伟 昆明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昆明市委副主委、昆明市明信公证处主任  

钱春萍 昆明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昆明市参政议政委主任、昆明学院昆明滇池    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黄建伟 昆明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昆明市委秘书长 

刘寒雁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


主持人的话

昆明市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昆明市在擦亮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上做了很多文章。比如说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昆明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文庙,经过了两年的恢复性修建后,以崭新的姿态呈现给了大家。我们也知道昆明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主持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深入挖掘昆明历史文化资源工作的重要意义?

常敏:昆明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围绕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战略,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精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展示昆明山水城市之美、民族文化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对于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影响力,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昆明市根据要求明确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提出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的打造,昆明市近年开展了大量工作,西南联大和陆军讲武堂“一文一武”的建设和翠湖片区的提升改造等都取得了喜人成效。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的实施意见》决定通过深入挖掘昆明历史文化底蕴、民族文化资源,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创新一批历史文化展示传播模式,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项目。到2030年,实现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四大提升: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有力提升、历史文化展示效果有力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有力提升。

段伟:文化连接起一个城市的过往和明天,昆明能够经历几千年人类活动历史而留存下来并逐步壮大,其中的衰败和繁荣及其背后的原因,只有通过研究历史文化资源方可将其具体化并形成经验和教训。从这个角度来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次探索,有利于去粗取精,沿用前人的智慧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纵观世界上那些文化名城,圣彼得岛、耶路撒冷等,其总是以历史底蕴为支撑,传统和现代化并举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中国西安、南京等城市也是以“古都”之义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挖掘昆明市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给昆明这个“古都”贴上品牌标签,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强化区域经济实力,有利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自然)和文化特色(历史)的城市运行环境,带动整体经济市场蓬勃运营。

主持人:昆明还有哪些历史文化资源值得深入挖掘?

钱春萍:近年来,我们对昆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挖掘:民族文化、古滇文化、抗战文化、西南联大文化、环滇池生态文化等等,但我认为有一方面忽略了,那就是工业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昆明市是工业遗产富集地,其所承载的工业文化也非常丰富。自1891年云南最早采用机械制造子弹和修理枪炮的云南机器局开始生产,到抗日战争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尽管相对于全国而言,昆明的工业发展进程缓慢,规模不大,设备简陋,但仍然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为世人所瞩目的多个全国及云南“第一”: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生产的军用双筒望远镜、第一架80公分测远镜、第一挺机关枪、第一根电缆,昆明重机厂一度成为中国“八小重工”之首,创造了众多全国重型机械之最;还诞生了云南第一袋水泥、第一张机制纸张、轻工业的“五朵金花”等,目前昆明拥有滇越铁路、石龙坝水电站、昆明钢铁厂三项国家级工业遗产。工业文化是昆明茨坝、普坪、马街、海口区域的独特资源,这一片区也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是云南省著名的工业基地之一。虽然一大批民族工业已成为历史,但其所彰显的奋发图强、为国家奠基业、打基础的意志和精气神,仍是中国走好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马街、海口片区的工业文化挖掘与展示将弥补昆明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短板,进一步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段伟:我认为昆明可以深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山水形胜、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地段)和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包括建筑、书籍、艺术作品、企业、遗址或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历史遗留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产,“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应该被列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一大版块。

主持人:在城市的发展中,我们很难回避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的好,是互利共荣的;处理不好呢,就会相互制约,那我们应该来如何处理城市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

黄建伟: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建设绝不能使昆明城市变成千篇一律“充斥着玻璃和混凝土盒子”的没有个性、没有灵魂的地方。城市要不断发展,当然离不开大量的拆迁和建设,但这只是赋予了城市新的时代特征,几千年沉淀形成的城市个性同样需要保护,这样才能更完美的彰显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因此,建议城市规划建设应始终坚持保护治理与适度开发并重的原则,特别对于现在的昆明城市建设,应从“翠湖时代”城市变为“滇池时代”城市的高度对昆明历史文化保护治理和城市开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摸清挖掘好昆明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运用立法和监督等手段加以必要的保护,在此前提下再对每一寸土地进行适度开发,开发中要注重新旧建筑、新老街区的呼应与统一。

主持人:新昆明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彰显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光彩?

刘寒雁:昆明历史格局有“大三山一水”和“小三山一水”之说。“大三山一水”(金马山、碧鸡山、长虫山、滇池)格局是昆明的山水城市、历史文化之基底,“小三山一水”(圆通山、五华山、云大山和翠湖)则是昆明城市文脉、精神内涵的灵魂。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历史画卷,是昆明成为国务院首批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底蕴,更是彰显昆明历史文化名城新光彩的内核。当今的城市内涵发展已不能停留在70年前的历史记忆之上,而是在历史格局上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山水文化格局。

明清时期的昆明八景为:滇池夜月、云津夜市、商山樵唱、官渡渔灯、螺峰叠翠、龙泉古梅、灞桥烟柳、蚩山倒影。其中前4景都是人文景观,是人在景中、人景互动的文化景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骨子里喜欢热热闹闹的参与性文化活动,这也就意味着西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模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以至云南的省情、昆明的市情,那种挂在玻璃框后的历史,无法近距离互动的城市文化建筑,既不接地气,也没有生气,形成了世博园等收门票的公园冷冷清清,而不收门票的公共场地除了广场舞就是大合唱,城市历史文化无影无踪的现状。由此可见,只有变门票经济为人文经济,用多元的城市文化活动影响市民的娱乐选择,城市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又富有精神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都知道,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昆明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如果充分发挥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的作用,利用好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周边国家的历史文化、昆明地区传统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现代绿色都市建设的有机融合,昆明可以突破国内大中城市文化同质化发展的困局,打造成为集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和边疆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性文化名城。另外,可以将昆明独特的花文化、香文化、茶文化、少数民族医药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如斗南的花卉交易市场、篆新农贸市场和乡街子文化等,其实也充满了独具昆明味的文化吸引力。从衣、食、住、行出发,突出生态、独特和康养三大特色,让四季如春的昆明真正成为本地人与外地人都愿意长住久居的大健康之城。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