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位一体”推进德育教育

[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16 16:09  来源:昆明市政协  ]

“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和潜能,但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我们的荣誉制度、评价体系不应该唯分数论,而应该从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和高水平的升学教育两个维度对学校、教师进行评价,从单一的学业质量评价走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从昆明市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到玉溪市,7月8日至12日,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的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题的调研组走进云南,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

一直以来,“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社会各界追问的教育话题之一。此次重点提案督办调研,委员和专家们深入了解了我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关情况。

抓住细节:以问题为导向

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有备而来。今年3月,他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件名为《关于巩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案,该提案被确定为今年全国政协的重点提案之一。

作为提案人,走进此次调研的每一所学校,戴立益总会有不同的视角。在玉溪市红塔区,他将相机聚焦在了学校教学楼楼道上的“文明之星”“管理之星”宣传画廊上。

“青少年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的培养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方向,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长期、严肃、不容松懈的政治任务。”戴立益说,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挑战。比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隐患。而调查显示,困难家庭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少年、乡村薄弱学校中小学生等群体在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明显较弱。

在戴立益的提案中,其呼吁要在全学段将学生身心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在学校严格保证体育课时数,增加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同时,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身心健康、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等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标准。

“要打通儿童异地就学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议在国家层面根据受教育人口流动形势,建立教育资源的跨区域转移制度,增加流入地教育资源供给。放宽儿童异地就学、升学的政策限制。建立补偿机制,鼓励母亲在流出地照料子女。建议通过货币补偿,为母亲提供在农村照料子女的正向激励。” 戴立益说。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其他调研组成员也结合各自关注的问题进行着观察和思考。

“此次调研,我们联合提案者代表和提案承办单位组成了调研组。”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说。

据介绍,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为此次调研选择了6件有代表性的关注德育教育的提案,包括《让义务教育回归“办学初心”》《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建设》《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立足教育质量完善中小学生“减负”政策》《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筑牢立德树人基石》等。

互动交流:以破题为目的

调研与交流相结合,或是座谈,或是现场互动。

11日,通海县秀山第二小学。

在绵绵细雨中,校内整齐的行道树显得生趣盎然。教学楼前,一张张小卡片上,写着同学们自己的人生格言。

“要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该校负责人说,这些小卡片,犹如一面镜子,让同学们有激励,还有反思。

作为一所年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示范性窗口学校,通海县秀山第二小学建校14年来,确立了“以人为本、质量为魂、发展为上”的办学理念,并以 “立德树人,体验成功,和谐发展” 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思路。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准。”全国政协常委田惠光说。


“德育教育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联合,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做好示范引导作用。都说娃娃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娃娃去模仿并形成习惯。” 在蒙自市第三中学,田惠光与全国政协委员黄西勤这样交流着。

在调研组提供的一份材料中,记者发现,针对家庭教育,民进中央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提案》中就指出,很多家长不了解教育常识,对教育的目标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么听之任之、要么人云亦云。提案建议,在学校章程建设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条款设计,指导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全体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家长不同于学校和老师的监护责任和权力、权利,帮助家长区分自己和学校的学生安全责任分工,为预防、缓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铺垫。指导家长“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纠正其片面化的升学竞争观念。

李智勇说,德育教育“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不应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负无限责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真正发挥家庭教育指导阵地的作用,把几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道德养成的“生态环境”。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