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30 14:54 来源:昆明市政协 ]
议政性协商现场。 亓鸿摄
议政性常委会是市政协聚焦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协商活动之一。继上半年“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后,日前,市政协召开第十三届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围绕“提高产业园区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开展议政性协商,建言献策。
市政协主席熊瑞丽出席会议并提出,要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任务,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聚焦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副市长刘永禄到会通报了我市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会上,常委和委员们分3个组进行协商讨论。常委们认为,自1992年成立3个开发区以来,昆明市园区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是园区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围绕编制“十四五”规划、为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开好这次议政性常委会议,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会前,市政协组织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协商建言等方式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并在全体委员中开展了网络协商议政活动。3个调研组针对产业园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从规划、政策支撑、大产业优化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来自不同界别的11位常委、委员和党派团体代表作大会发言。市级有关部门和16家园区负责人到会面对面交流,听取对昆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他们表示,委员们所提意见建议客观、有针对性,协商达到了深化认识、研究问题、凝心聚力、推动工作的目的,将认真进行采纳。
熊瑞丽表示,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是发展实体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各园区都不同程度面临发展困难、压力和挑战,处于需要政企合力共同走过当前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人民政协是双向发力的平台,通过政协这个平台,政府、园区、企业和委员们进行广泛协商,为产业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最大同心圆,具有重要意义。
熊瑞丽说,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交会点的昆明,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级各部门需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从体制机制、规划制定、扶持措施等方面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园区自身也要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提前进行系统战略研究和深度思考。
熊瑞丽强调,今年市政协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助力编制“十四五”规划,全市政协组织和全体政协委员要准确把握市委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重点领域做好调查研究,找准建言献策的切入点,为昆明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高质量的建议。
市政协副主席刘绍安、朱燕、董林、胡炜彤、李冰晶,市政协一级巡视员夏静,市政协秘书长许绍忠出席会议。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 杨艳
会上,来自不同界别的11位常委、委员和党派团体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言献策——
提升园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赵春泉常委代表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发言,对着力提升园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建议,要调整优化发展规划,切实提高园区发展质量;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努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破解土地资金制约难题,激发园区经济发展活力;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园区服务质量与水平。
构建商业生态系统
阮鸿献常委提出,我市产业园区要通过“内外循环”两条路径释放“二次活力”。在园区生态系统“内循环”搭建方面,要致力打造形成产业综合体,建设“大小企业”均衡的生态系统,形成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链。在园区生态系统“外循环”搭建方面,则要赋予园区建设发展最大自主权,给予园区管委会项目审批决策权限,允许在财政、土地、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先行先试。
明确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
张汉举常委建议要明确发展方向,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要按照“集群集约、错位发展”思路,构建产业生态链,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产业链精准招商力度,做实强链、补链、延链各个环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改进科技创新政策工具
刘委员代表民盟昆明市委会发言,建议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结合园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特点,在利用好国家、省市地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同时,科学规划、统筹设计适合本园区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现通用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从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流程和生命周期的角度,覆盖环境、技术、人才、资金、平台等多方面,构建科学、有效的工具体系。
加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建设
陈光云委员代表民进昆明市委会作了发言。截至目前,作为昆明市园区重要创新平台并经各级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近30家,在孵企业及入驻科技型企业近2000家,建议要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加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科技创业孵化。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徐中选委员通过调研了解到,部分园区不同程度存在“重招商、轻扶持”“重短期、轻长远”等问题。她建议要改进招商模式,强化服务理念。在狠抓基础设施硬件工程的同时,着重突出高效的行政审批、切实的政策扶持、灵活的金融服务等软环境建设,精准招商,以政策引导投资,以当地特色产业吸引眼球,以服务聚拢项目,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并贯穿整个招商引资、落地建设、企业经营全过程。
构建特色物流产业
苏承爽常委在发言中建议要针对园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特点,从交通区位和园区产业结构的角度,从城市产业功能片区划分出发,做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形成产业配套物流园区,与园区规模匹配的特色物流,提升园区产业快速发展和城市服务效率。要把物流规划和布局放置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打造国际花卉、工业、高原特色产品等物流中心。
强化人才资源培育
尹峻委员从强化人才资源培育的视角建议,依托综合类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规上企业等,由园区牵头,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努力发挥“1+1>2”的合作效应。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保障培训质量,输出合格专业人才。尽快培育一批适应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为昆明园区经济“走出去”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
莫佳鑫委员建议,要支持开发区与自贸试验区开展联动创新,在市域内解决开发区产业用地需求,适当调减开发区财政体制上解比例,支持开发区探索新型治理模式,对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落实。
打造特色创新企业生态系统
那静委员认为,高新区应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突出产业规划新战略、创业孵化新活力、校企合作新模式这三大特色。建议要进一步整合园区内多家孵化器,形成孵化网络体系,帮助孵化器实现共享基础服务、做精特色服务,搭建孵化器的大孵化平台。从创新的源头上满足企业的需求,与国内外高校开展专业共建、院校共建,制定中长期人才培训计划,实现协作交流、互惠共赢。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