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日报】内外兼修推进城市建设 让春城变得更美

[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04 16:35  来源:昆明市政协  ]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昆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推进城市精品化建设,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抒己见、纷纷支招。

打造“一江两湖”水体文化“秀带”

盘龙江是昆明的母亲河,也是一条都市文化型河流。温元召委员认为,盘龙江及沿岸一带具有水城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文旅发展元素。昆明可在文旅品牌创建、文旅活动策划、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文化场馆建设等方面,加强盘龙江及沿岸整体规划和布局,打造兼具长途、短途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举办盘龙江龙舟赛、沿江马拉松等活动,让盘龙江成为展示昆明建设发展的城市名片。

温元召委员还建议,可打造昆明“一江两湖”(即盘龙江、滇池、翠湖)水体文化“秀带”,建设“水清岸绿”的休闲运动观光带,加大沿岸轨道交通、水路交通等多种公交的网络密度,同时,深挖“一江两湖”的历史文化题材,打造一批文化IP,形成文化拳头产品,通过滇剧、话剧、舞剧等形式讲述昆明河流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李昊城委员建议,昆明应进一步完善盘龙江两岸绿化工程建设,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相关部门要做好盘龙江沿岸的城市建筑物、码头、广场、公园、街道、自然景观与亮化工程,分类设计灯光效果,例如水的部分以蓝光、绿光等勾勒河岸线。”李昊城说,为节能降耗,昆明可利用阳光充足的优势,在盘龙江沿岸及周边安装太阳能草坪灯、廊柱灯、LED灯带。考虑到群众活动的安全性、使用频率及休闲娱乐体验感提升,建议先对市民较集中、人口较为密集的江岸小区至瀑布公园江段进行亮化。

借COP15举办契机提升城市品质

“昆明要加快城市绿道建设,借助今年即将举办的COP15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赵其俊委员建议,昆明可借鉴国内发达城市经验,加快城市绿道规划和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文化绿道;突出生活需求,打造健康绿道;突出旅游功能,打造经济绿道。他还建议,要加快构筑“绿道环”、串联“公园链”、连通“河湖网”,绘就城市蓝绿网,推动绿道与河流廊道、游憩步道、城市慢行道相连接,与旅游景点、商业网点、运动场所、办公区域、居民社区相接驳,打造最美丽、最幽静、最富人文气息、最具创新活力的绿道网格体系,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绿色乐趣。

“COP15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我们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张杜娟委员建议,昆明要借COP15举办契机,着眼城市未来发展,做强昆明会展国际品牌,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品质形象。

代俊峰代表认为,COP15是展示昆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绝佳平台,昆明要在滇池治理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维护滇池周围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内外兼修”,将“滇池清昆明兴”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个方面,形成水陆联动的公共交通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从细微入手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目前,我市二环快速系统主要承担城市核心区交通集散和疏解功能,三环快速则承担着外围截流和实现与快速路交通转换功能。”杜俊超委员建议,昆明应尽快启动三环快速路建设,开展三环路建设交通专项规划,在工程建设中同步建设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快速路。

帅小梅代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在昆明西北部,西翥街道是昆明绝佳的乡村旅游胜地,其中的沙朗古镇是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点、云南省旅游特色村。”她建议,将西翥街道列入“1+5”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区建设,打造白族文化旅游体验区,助力城市景观提升,也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休闲出游便利。

城市防洪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也是评价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要素。杨杨委员建议,昆明应全面构建排水防涝体系,持续开展面山防洪滞蓄和淹水点治理,实施河道、沟渠整治,加强保护城区河流、小型水库、坝塘、堰塘、湖池等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滞蓄空间,充分利用“天然滞蓄和海绵体”本底,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沈斌委员建议,昆明应尽快建立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同时,对可回收体系进行更大程度整合,完善可回收利用体系,加强中转站、集散厂建设,加大对湿垃圾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和应用,进一步美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