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字号】昆药:百年昆药驰誉全球

[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1 16:43  来源:昆明市政协  ]

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药)是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是我国三七系列产品、天麻系列产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大型生产企业。


发展历程

昆药起源于民国时期的新华制药社。企业沿革先后经历了新华制药社、新华化学制药公司、王琨氏新华药厂、云南军区制药厂、昆明制药厂、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9月,腾冲人盛荣坤在昆明文明街18号成立新华制药社,这是云南省第一家化学制药厂,也是昆药目前可追溯到的起源店。

1940年,以昆明新华制药社为根基,新华化学制药公司成立。

1941年,新华化学制药公司聘请王琨担任副经理兼厂长。后因社会时局动荡,新华化学制药公司歇业,资产被拍卖。王琨向明德制药厂换购了一些原料、用具等,在昆明篆塘新村挂起了“王琨氏新华药厂”的招牌,主要生产注射用葡萄糖、氯化钙等十多种针剂。

1950年12月26日,由云南省军区后勤卫生部材料科科长高子煌、西南军区制药厂技术员黄惟桑、昆明王琨氏新华药厂厂长王琨等人组成筹备组,选定原昭宗飞机修理厂为厂址,利用原有旧房改建厂房,购买了王琨私人药厂的部分生产工具、材料,并接受了他赠送的膏剂研合机、磨粉机、球磨机等43种机器和生产用具,招收了9名工作人员,于1951年3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定名“云南军区制药厂”,隶属云南军区后勤部。

1952年,云南军区制药厂移交地方,更名为“昆明市公营制药厂”,隶属昆明市人民政府企业局管理。

1953年7月,昆明市化学玻璃厂并入昆明市公营制药厂,更名为“地方国营昆明市制药厂”。

1955年10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将曲焕章大药房全部资产作价划归地方国营昆明制药厂。昆药建厂即开始植物药的研制生产工作,到1955年底,先后研制并生产了以云南萝芙木为原料的降压药物“降压灵”等植物药,取代印度进口的“寿比南”。

图片1

昆药老厂房(杨雅婷 供图)


1964年,随着昆明市联合药厂、下关制药厂并入,昆明制药厂改名为“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昆明制药厂”,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直接领导。

1970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将昆明制药厂交回地方管理,由云南燃料化学工业局领导。同年,白药车间划出,设立云南白药厂。

1979年,与昆明植物所合作,天麻素合成车间建成投产。天麻素是国内最早的规模人工合成的植物药,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人工合成的苷类药物之一。

1985年,昆药与昆明植物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昆明医学院合作,三七系列产品研发成功。

1990年,历经14年的艰苦努力,昆明制药厂与上海药物所合作,研发出了划时代的抗疟新药——蒿甲醚及蒿甲醚注射液。1995年,昆明制药厂作为云南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进行改制,设立多元化股权结构的股份公司,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000~2005年,昆明制药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4千万股,融资4亿元(股票简称“昆明制药”,股票代码600422)。后浙江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昆明制药厂,成为民营控股的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先后收购云南金泰得三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版纳药业有限公司,组建昆明制药集团医药商业有限公司。

2011~2014年,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首次突破亿元,又收购了华立集团旗下的青蒿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疟药原料药生产基地和品种最全的抗疟药品供应商。

2015年,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昆药朝着国际化发展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2016年,成立北美药物研发中心,与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开发“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先后参股美国Rani、CPI、RiMO等高端制剂研发平台,进军生物制药领域。

2018年,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科泰复(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世卫预认证合作协议》,助力昆药成为全球基金采购抗疟药品供应商。

2019年,设立上海研究院。首家海外工厂——努库斯植物技术有限公司“甘草项目”正式投产。昆药生物医药科技园三大项目(天然植物药创新基地项目、自动化仓储建设项目、中药现代化提产扩能项目)正式投产。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82.82亿元,利税超10亿元,全集团在职员工5000余人。截至12月31日,有效专利数359件,有效发明专利214件(PCT专利22件);国内注册商标606件,涉外注册商标27件;登记著作权28件。

2023年,随着公司董、监事会改组工作圆满完成,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华润三九,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公司正式成为华润三九旗下的成员企业。


技艺传承

目前,昆药旗下拥有昆中药、贝克诺顿等七十多家参控股公司。公司拥有三十多年青蒿素业务海外拓展经验,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六十多个国家。昆药植物药制造技术的主要代表性传承谱系如下:

第一代(20世纪30~40年代):盛荣坤、王琨。第二代(20世纪50年代):缪兰英、王典五、吴瑞生、黄惟桑。第三代(20世纪60~70年代):王存志、杨恒族、赵敬祖、白永成、黄宗衡、冯贵良、杜开运、李振芳、李德高、张印槐。第四代(20世纪80年代):杨兆祥、白奕阳、褚波、字文光。第五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刘军锋、周敏、谢波、王文灿。第六代(2000年至今):龚云麒、张新华、曹天海、陈宣炳。

20世纪30年代至今历经九十余年,昆药在乙醇提取、浓缩、结晶、干燥等植物药提取生产工艺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制药知识和技术。昆药历代植物药提取代表性产品有:从云南萝芙木根部提取的具有降压作用的降压灵;从滇产茄科植物三分三中提取的止痛药硫酸阿托品;从三颗针中提取的抗感染药盐酸黄连素;从山慈菇球茎中分离提取的具有治疗急性痛风和抗癌的秋水仙碱;从催吐萝芙木根皮中研制的利血平;从赐生藤中提取制成的肌肉松弛剂傣肌松注射液。此外,还从黄花蒿中提取研制的抗疟药物青蒿素系列产品;从天麻中提取并人工合成了具有镇静、镇痛、安眠的天麻素系列产品;从三七中提取和改良了具有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血塞通等系列产品。

植物药制造技术是昆药的主要传承制药技术,主要制剂有针剂、片剂、粉针剂、胶囊等。到目前为止,昆药有针剂分厂、口服剂分厂、原料药分厂、药物研究院等生产技术机构,承担着研发和制药任务。


品牌特质

昆药品牌历史悠久,生产制造经验和技术历经九十余年,所形成的医药知识丰富。昆药依托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先后开发了青蒿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及特色中药、特色民族药等四十多个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天然药物新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在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疟疾等疾病治疗领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产品质量通过国内、国际GMP认证。自1986年国家药政部门对药品质量实行抽检以来,市场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100%。同时,建立了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体系。

昆药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定值实验室,并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荣誉称号

2001年、2007年、2017年,昆药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

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被云南省工信厅认定为云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第一批)。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

2022年,被云南省商务厅评为“云南老字号”。


名号故事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中国启动了一项项目,该项目动用了超过60家科研机构及大约500名科学家,旨在研发一种新的抗疟疾药物。当时,昆药集团的前身昆明制药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企业参与了此项研发工作,与全国科研专家共同踏上了研制抗疟新药的艰辛之路。

在1979~1983年的4年时间里,昆药工作人员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了数千次的实验,并对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1984年,昆药成立了中试车间,经过8年奋战,1987年,卫生部批准了昆药集团生产青蒿素的衍生物——高甲醚原料和高甲醚注射液两个一类新药。

1990年,昆药集团再度深入探索抗疟之路,与相关单位携手联合研发蒿甲醚复方型抗疟特效药,形成“A+8”新组方。该组方是全球第一个ACT固比例复方药,开创了ACT药物开发及应用的先河。


供稿:杨雅婷编辑:刘海燕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0号楼 电话:0871-68242358 传真:0871-68242569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13000513号-1   网站地图